劳动、劳动解放与社会文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理论视野
2018-06-05 09:28:33
  • 0
  • 0
  • 3

经典马克思主义对于劳动与劳动者解放问题的论述,在今天这样的经济形态与社会环境里,仍然具有鲜明而具体的指导意义。为我们提供了探索和认识人类的历史与现实社会运动规律的一个最重要的理论视野,并且,通过这些论述,能够帮助我们找到认知未来的可靠的思维方法。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劳动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明确的认识社会与人类历史的视野。在这个理论视野中,我们能够探寻人类社会文明的实质与发展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劳动不仅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具有核心价值的概念,同时也贯穿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全过程中。马克思一经开始自己的理论研究工作,便始终关注着劳动与劳动者的解放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各个侧面与各个不同阶级的地位与作用,而且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总过程。现在,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其核心表现即是生产工具与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与更替。生产工具是形成生产方式的基础要素。

《资本论》这部鸿篇巨制的开篇,便是从阐述“商品”的定义开始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揭示,从商品开始的,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财富,表现为大量的商品的堆积与交换、流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地将劳动界定为“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资本论》中把劳动划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雇佣工人是劳动力的主要拥有者,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商品的创造者,能够创造出高于自身价值的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在阐明了劳动价值论之后,开始主要阐述资本家阶级在劳动市场上对于劳动者(雇佣工人阶级)的劳动力的购买,并且认为这种购买本身即构成资本家对于劳动力拥有者的剥削,因为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是超出劳动力本身价值的价值,也就是说,劳动力可以帮助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创造高出自身价值的价值及剩余价值,而资本家正是无偿占有了这些剩余价值。

沿着这样的逻辑思路,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同生产要素的论述,从劳动力成为商品为一个起点,揭示资本家与雇佣工人的关系即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工人阶级是马克思生活时代最先进的社会阶级,马克思的理论逻辑是,工人阶级的劳动力在劳动市场上被资本家阶级雇佣,工人阶级创造了远远高出其自身价值的剩余价值,而这些剩余价值却被资本家阶级无偿占有。因此,马克思是一位终生探寻工人阶级如何获得劳动解放的思想家。他的方法即是:剥夺剥夺者,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实行共产主义的公有制,创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等等。在实现工人阶级的社会解放的过程中,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打碎旧的国家机器,而是要创建能够让劳动者阶级获得解放的政治制度。

马克思——“劳动一被解放,大家都变成为工人,于是生产劳动便不再是某个阶级的属性了”。一切生产家庭物品的劳动,都必须处于特定的生产方式下,运用固定的生产工具从事劳动,但是,劳动的成果——具有特定的使用价值的商品,却是没有阶级性的,可以被全社会任何成员使用和分享。

马克思对于劳动的理论探索,是由其固有的历史观决定的,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强调吃穿住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要素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而人类要生存和繁衍,当然必须进行劳动,劳动是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位于渠道。当然,劳动不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因为自然界物质也是社会财富的构成部分,比如土地、矿产等等,这些自然界物不是人类劳动的结果,而是大自然的先天赋予。

达尔文(1809—1882)是一位与马克思、恩格斯两位思想家同时代的英国生物学家,是生物进化论的奠基人。他在对全球生物做了五年的科学考察后,于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说》。恩格斯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直接影响,并且在1876年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但这篇论文在其生前未曾发表过。《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开篇写到——“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但是劳动还远不止如此。它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恩格斯还探讨了人手的进化、语言的形成等等问题。 显然,恩格斯的论点受到达尔文的进化论的直接影响,现在,我们不能认为恩格斯在达尔文进化论理论基础上关于劳动的结论是一种科学的理论结论。固然,劳动极大地促进者人类身体与智力的进化,然而,劳动作为人类生命的固有属性,并不属于劳动的创造。

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究竟是属于地球上原生态的生命体?还是来自地球之外的智能生命?这个问题仍然没有终极的定论。达尔文进化论关于人类生命起源的论证,其科学依据以及论证的谬误显而易见。现代科学与理论都不应继续相信达尔文的这个结论。

劳动是人类生命的一种综合性的生产实践活动,在劳动过程中,人类的体力与智力不可分割的存在于人类生命机体中。把劳动机械地划分为体力劳动和智力劳动,以此区分劳动的不同性质,不利于对于劳动实质与意义的理解。劳动是人类生命蕴含的综合性素质,是人类创造社会文明的核心能力。劳动者两大素质的进步与提升,既依靠外在的条件与环境,也是生命自身的创造结果。社会文明是一种被人类劳动创造出来的从无到有的过程。

毫无疑问,劳动解放首先是人类的智力的提高过程,是劳动工具的改进与经济形态的创新,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政治行为或者政权的归属问题。但是,社会的政治制度与政权运作对于劳动发生直接的影响力和作用。对于劳动与劳动解放程度的促进或者倒退、保护或者破坏等等,直接反应出社会的政治体系与制度模式的优劣。劳动者解放程度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和标准。劳动者解放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一切社会制度都必须遵从于和致力于劳动者的社会解放。

劳动的前提是面对自然界这个客观物质存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劳动能力方面。人类的劳动是一切社会文明的基础和前提,也就是说,人类的社会文明源自于在悲痛生产资料之上的劳动,社会文明植根于劳动——这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的命题和永恒的命题。没有劳动就没有社会文明。一切社会文明都是劳动的创造物。

如何提高人类劳动过程中的智力水平?这不仅是单纯的、个体的问题,而是一种群体性的、社会性的重要问题。

劳动者的社会解放,必须要由政治制度上的保证和支持。马克思在读巴黎公社的总结时,讲道——“公社的真正秘密,就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者阶级对占有者阶级进行斗争的结果,是终究发现了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然而,劳动阶级的解放不仅需要在生产过程中提高科技水平与自身的劳动技能,更需要在政治制度上的保证。显然,马克思对于劳动解放的认识,已经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政治制度的改造的层面。

人类劳动对自然界物质以及客观环境的依存性,自然界是人类劳动的前提条件,中国人朴素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理念,即表现着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依存度。 自然界构成人类劳动的前提与对象。因此,人类劳动的自然因素不仅是人类生命的前提也是人类劳动的前提。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结构的一个显著特征,即是家庭充当社会生产的主要的和基础性劳动单位,因此,劳动的社会化形态的发育始终缺乏强有力的价值支撑和政策支持。分散的、一家一户的耕田、织布的劳动,没有有效地联合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形态。以交换为目的的劳动形态也无法发展起来。

在全球化的社会形态下,人类的劳动具有了更加广泛的含义,是涉及和覆盖人类生命全部内容的素质。

劳动具有自愿性和迫切性的属性。然而,如果把劳动放置在更大的社会背景之中,从劳动与人类社会的运行以及人类生命的繁衍角度,我们可以说,劳动一方面是人类的天性,另一方面也是人类生存的必须。劳动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核心来源。劳动工具的发展与进步是生产方式与经济形态发展与进步的核心。劳动者的社会解放程度首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劳动文明具有综合的属性,是人类体力和智力的综合性发挥。一切社会文明都倾注着人类的劳动,都是人类劳动的结果。社会文明是人类劳动的结果。也就是说,劳动是一切社会文明的唯一途径,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同样是劳动的结果。美好的劳动当然是,每一个人的劳动充当所有人自由发展的前提。但是,劳动过程中存在的一个事实,是被迫劳动的问题。当然,被迫劳动并不能够完全归为对劳动的剥削和压迫。

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共同构成人类的劳动过程。劳动工具的进步是人类劳动本身的进步,从最原始的石器、到现代化的电子产品,无不表明这人类劳动工具的巨大进步与质的变化。劳动工具是社会经济形态中的一个基础性要素。

劳动与文明的关系是互为因果、互为前提的关系。劳动产生人类的社会文明,人类随着劳动成果的不断创造与丰富而增进自身的体智与幸福程度。在这层意义上,劳动是促进人类生命进步的核心的因素。

劳动是一切社会文明的前提。人类的社会文明,首先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和结果。人类是地球上唯一的文明之光,因为人类具有能动地改造自然界和客观环境的能力。人类的智力具有无限发展的空间与可能性,所以,从理论上说,人类的劳动也具有无限发展的空间与可能性,人类劳动的质量与达到的高度,又反过来决定和证明人类生命本身的发展水平。

对于人类而言,只有不遗余力地从事劳动,才能够争得自身需要的社会文明与幸福。因此,人类生活的天职属于劳动。

在21世纪,中华民族必须成为一个善于劳动的民族。

徐国进

2018年6月5日星期二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