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是21世纪中华民族的根本素质
2019-01-08 14:22:37
  • 0
  • 0
  • 1

吃、穿、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四项核心内容。人类社会的产业体系,也是基于这四项基本需求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分工系统。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分工体系,都是基于人类的这四项基本生存需求。人类在大致一万年前左右开始实现定居型的社会生活,并且实现了第一次的农业革命,直到公元18世纪下半页,经过了13世纪以来文艺复兴运动的英国,才开始进行工业革命。从那时起到现在,人类一直生活在工业革命开创的社会运行模式之中。21世纪人类注定将会逐步走出18世纪下半叶以来工业革命开创的社会模式,从而创造一种超越工业革命的社会形态的崭新的社会运行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崭新的能源结构为基础的社会形态。

人类的全球化局面是美国首先开创的,美国在二战后,以电子技术为先导的科技革命开辟了人类的全球化局面。从而,人类社会经济形态便以信息化的方式二运行,在全球化的社会形态下,人类的劳动具有了更加广泛的含义,是涉及和覆盖人类生命全部内容的素质。

人类的信息化经济形态首先出现在美国,这种经济形态最终首先成熟在世界上的哪个国家,会不会首先成熟在中国?这是一个尚没有答案的问题。中国欲要把信息经济发展到顶峰,需要一系列条件,而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必须创新社会的知识体系,在科学和技术方面实现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和创新。没有这个条件,中国不会在创新经济形态上有所作为。 把创建中国社会的知识体系的任务,当成一项基础性的与核心性的国家战略,这是中国从21世纪现在起必须着手去做的工作。而中华民族在吸纳全人类科技成果基础上的崭新的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正是中华民族走向人类文明最前列的奋斗过程。一旦中国在社会的知识体系方面整体性和尖端性的领域超越了西方,中国也便在“自强不息”实现了崭新社会模式的确立。

因此,如下的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需要提高到国家战略制定方案的议事日程上来:第一:制定一个完整而可行的知识体系的创新战略。第二:以文明为核心概念的价值体系的树立。第三:精心设计和安排中国下一步的产业结构。第四:在改革开放时期30多年后,为全社会设计一种基于公平的制度体系。

21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对国际上先进的高新科技革命成果的适应力和应用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本国的知识体系升级和技术创新能力。中国的建设必须自觉底纳入到统一的国际分工的潮流中,依据全新的产业标准和战略安排自身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决不是在所有的产业领域都从头做起,如果那样,我们就会在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里一直跟在他国的后面拾人牙慧。中国必须避免使自己成为先进国家淘汰落后生产力的场所,而是应该成为孩子尽量使自己站在高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国家。

在20世纪,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标志,中国在社会的知识体系的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改革开放时期,在各个不同领域里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科学家。中华民族必须认识到:比权力和金钱更重要的因素是知识和智能,比民主和自由更高层次的价值是文明和幸福。在构建一种崭新的社会模式过程中,当然无法完全像快刀斩乱麻一样地隔断过去,也不能期待在没有根基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空中楼阁。人类走向美好未来的步伐是一步一步实现的。但是,如果人类的头脑中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地,那么,人类可期的美好未来决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自然到来。

中华民族从21世纪开始,必须创建出一种建立在西方工业革命基础之上的社会知识体系。这是一项对于中华民族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带有根本性和前提性的问题。在21世纪,中国必须解决好这个问题。历史上,中国不是现代科技和知识体系的创立型的国家,中国在1980年鸦片战争之后到整个20世纪结束,在整个社会领域里,都处于向西方学习和接受的状态下。

在现有的社会发展环境中,打造人类文明所需的崭新的知识体系。这是中国的一项重要的国家任务。可以说,没有完整而系统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确立,中华民族社会要想超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哪根本就是痴人说梦或者痴心妄想。因为,中国不可能在没有超越西方国家的知识体系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超越西方国家发展水平的强国。

历史上,华夏民族并不是一个善于进行科学发现和技术应用的民族。从21世纪开始,中华民族只有最充分第激发自身的科学精神,并且把科学精神运用到社会的产业革命的实践中去,由此,才能够逐步成为全人类最具文明品格的民族。

由于人类智力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客观上,社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也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劳动者以及全体成员的社会解放程度,源自于科学知识的发现和把科学知识运用到劳动过程中的水平。劳动的前提是面对自然界这个客观物质存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劳动能力方面。人类的劳动是一切社会文明的基础和前提,也就是说,人类的社会文明源自于在悲痛生产资料之上的劳动,社会文明植根于劳动——这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的命题和永恒的命题。没有劳动就没有社会文明。一切社会文明都是劳动的创造物。

毫无疑问,劳动解放首先是人类的智力的提高过程,是劳动工具的改进与经济形态的创新,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政治行为或者政权的归属问题。但是,社会的政治制度与政权运作对于劳动发生直接的影响力和作用。对于劳动与劳动解放程度的促进或者倒退、保护或者破坏等等,直接反应出社会的政治体系与制度模式的优劣。劳动者解放程度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和标准。劳动者解放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一切社会制度都必须遵从于和致力于劳动者的社会解放。

    人类劳动对自然界物质以及客观环境的依存性,自然界是人类劳动的前提条件,中国人朴素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理念,即表现着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依存度。 自然界构成人类劳动的前提与对象。因此,人类劳动的自然因素不仅是人类生命的前提也是人类劳动的前提。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结构的一个显著特征,即是家庭充当社会生产的主要的和基础性劳动单位,因此,劳动的社会化形态的发育始终缺乏强有力的价值支撑和政策支持。分散的、一家一户的耕田、织布的劳动,没有有效地联合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形态,以交换为目的的劳动形态也无法发展起来。

21世纪注定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枢纽般的世纪,因为从21世纪开始,人类将全面超越建立在300年前工业革命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模式。在人类历史的这个关头,人类需要崭新的历史观,过去的一切历史知识与历史理论,均建筑在对于历史事实的简单分析的前提中,要么善、要么恶,对历史状态做出极端性的解释。

21世纪是人类从整体上超越300年前工业革命形成的社会模式的开端型世纪。人类科学需要一场实质性的突破,在生命科学、能源科学和空间科学等主要的领域里,实现突破性的进展,由此为人类社会的运行奠定崭新的物质基础。现行的社会运行建立在电力为基本能源体系之上,而电力主要来自于对地球上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而能源科学的任务,是要最终实现科学地利用阳光发电或者直接使用阳光,由此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社会运行的能源基础。空间科学的任务是打开人类通向外太空之门,使人类走出太阳系、走向银河系的身处或者更广袤的宇宙,从而提升人类生命的自身素质。而生命科学则是一种探讨人类自身肉体和精神的学科,一方面实现人类自古以来便孜孜以求的长寿梦想;另一方面,战胜和克服疾病的困扰,实现健康生活的目标。

中国是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国家,因此,完全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最丰富的智力资源的国家。而开发全体中国社会成员的智力资源,不仅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一项根本性的任务,也是中国社会永葆创新活力的关键。

在21世纪,中国必须在农业领域进行实质性突破。由此,促进和带动中国社会的产业技术结构的实质性突破。完备的教育体系,是培育和形成中华民族科学精神的最重要的阵地。

21世纪人类的三大科学领域包括:生命科学、能源科学、空间科学。这三大科学领域里的实质性突破,将从根本上翻新现行社会的运行基础。也就是说,把现行的社会运行建筑在全新的物质基础之上。从而,在从根本上改善人类社会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促进人性发生一系列根本改变,并且,改善社会的整个经济运行模式和分配机制,由此提升政治文明的程度。

科学精神是人类全部精神领域中最宝贵的品格。一个真正具备科学探索精神的民族,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伟大的民族。科学精神是21世纪中华民族的根本素质,也是中华民族成就一个伟大民族的关键品质,也是保证中国社会走向成功的核心条件。

徐国进

2019年1月8日星期二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