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明——源自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与利用
2018-04-02 08:20:33
  • 0
  • 0
  • 0

在地球上,一切民族的社会文明形态以及发展特色和程度,都植根于这个民族对于自然界(客观物质环境)的认识能力。因此,一个民族的自然观最直接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状态和发展趋势。人类语言即是人类的本能也是人类对客观环境的反映,语言是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的产物,语言把人类的精神与外在客观环境最紧密地联结起来。

在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中国古代先贤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主要存在如下三种不同的态度和观念:一是最著名的为“天人合一”的价值,主张人类必须顺应大自然,二是生于战国末期、后来成为著名的法家的代表人物荀况(又称荀卿),他提出了“人定胜天”的主张,“人性恶”也是他的主要观点之一,他与墨子一样,最初师从于儒家但是有着自己的独到的观点,三是到明朝初年,身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刘伯温提出“人者,天地之盗也”的观点,然而,这种主张几乎没有引起足够学界的关注。前两种主张都影响巨大而广泛。

在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后,华夏民族在文化上的创造力呈现一种明显的不断衰落的现象,政治权力直接选择并且决定整个社会的文化取向,并且进行持续的教化。秦朝彻底终结了起自东周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中国的社会文化开始强势转向一种由政治权力直接主导下的单一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状态。文化创造的多元化态势立即被家族皇权统治的涛涛洪水所浇灭。歌功颂德的犬儒思维成为一种固化的方式,把中国的语言修正的完全丧失了批判力,从而丧失了在文化、科技方面的创新性。

事实上,在秦朝之后,中国的语言形态便开始受到来自政治权力的严格限制和束缚,由此,我们民族的文字——象形文字也就开始逐步丧失了对于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的探索自觉性和顽强的意志力,同时丧失了创建自然科学知识体系的能力。秦汉王朝之后的以汉语为基础的社会文化中,普遍而且严重的缺乏对对于自然界的探索热情与理论自觉,这才是汉民族社会落后的根本性原因。如果偏离了这样的一个文化事实而阐述中国落后的原因,则不会得出正确的答案。

从宏观中国历史看,华夏民族对于自然界物质的探索热情与正确利用,从三皇五帝时代到春秋战国时期,表现的非常明显。神农氏尝百草,有巢氏造房、这些都是中国的先民们勇敢探索大自然的一种明证,而且他们修订历法、划分区域、治理洪水,在社会的公共管理方面,都表现出了杰出的创造力和惊人的智能水平,到公元前8—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更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科技繁荣的社会局面,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民族曾经具有的创造力是多么丰富。

从秦汉王朝到公元13世纪末页南宋王朝被来自北方蒙古族的铁蹄踏碎,在这样的大致1000年间,汉民族作为世界东方的一个稳固的农耕民族,在社会结构方面是一个主要由农业人口组成的民族国家,农业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90%左右,其次是规模不大的家庭作坊和商人,再这则是居于社会顶端的官僚阶层。由于稳固的家庭结构和一家庭为基本劳动单位的小农生产方式所决定,中国社会的产业分工从来没有能够得到大规模的发展,而劳动力的产业结构也从来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转型。

13世纪对于全人类而言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型世纪,欧洲国家开始进入生机勃勃的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科技发明时期,而世界东方的汉民族国家,自明朝建立起,却深陷一种黑暗的家族皇权统治下不能自拔,并且不断自我沉沦和堕落,直至20世纪末页。可以说,在13世纪之后,汉语在自然科学知识体系的创建方面,其贡献几乎为零。儒家价值完全丧失了对社会生活的良好的影响力,沦落为仅仅用于“识字”的工具,根本不能引导中国社会关注自然界运动规律,整个汉语体系成为一种简单和贫乏到极点的本能表现。

回顾历史,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好似一种被组织起来为着权力、金钱或者形形色色的、千奇百怪的眼前利益而驱使下的生灵,人类在追逐权力与金钱的过程中,把根本与幸福无关的各种因素视为幸福,把生命的根本意义完全置于脑后。

当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人类就会认识到,来自于自身的一系列社会价值,包括国家领土、主权等等观念,以及战争、金钱与权力等等观念,都是不利于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欺骗性的观念,而根本性的、用意义的价值观念,是人类如何组织起来探索和认识自然界的意识。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切有益于和能够帮助人类认知与利用自然界物质的观念、价值与意识,才符合人类文明与实践文明的需要,才是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益的意识形态。

无论从那个角度衡量,我们多可以认定,起自1980年代的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华民族一个伟大时代的开端。截止于2018年,如果从1978年12月算起,改革开放时期行将整整走满40年的历程。

中华民族带着改革开放的缕缕清风走进21世纪。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创建超越性的知识体系,是21世纪中华民族的根本任务。从21世纪开始,中华民族必须成为一个致力于探索、认识、开发与利用自然界运动规律的民族,才能够成为一个善于建设自身社会的民族、才能够成为一个富于发展力的民族、才能够成为一个具有现实的创造力的民族、也才能够拥有美好的未来。

通过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在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改变。企业成为我们社会中最基本的劳动组织,它也是利用自然界物质服务于人类生活的核心部门,21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企业组织的大发展。同时,教育、大学与科研、文化艺术、医疗卫生等领域,必将在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政府与政治系统,开始能够自觉地充当服务于社会进步的工具。

21世纪必将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枢纽般的世纪,通过这个世纪的劳动创造,人类将极大地改变整个社会运行的能源结构、组织体系和生活方式。中华民族需要在生命科学、能源科学和空间科学三大领域实现重大的突破。由此把人类社会建筑在全新的运行基础上。在21世纪,人类必将创建出最利于探索和认识自然界运动规律的社会形态,只有这样的社会存在才符合于人类文明的根本需要。人类社会是建筑在自然界物质基础之上,并且一刻也不能停止消费和利用自然界中的客观物质。孕育了人类生命的三大物质要素——水、空气、阳光。可以说,直到现在,人类对于直接孕育了自身生命的物质要素的认知能力,依然处于极其肤浅的程度上。

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人类从事自身的社会活动的根本目的,即是组织起来更好、更快、更广泛的探索、认知、开发和利用自然界物质。也就是说,以更大规模和更快的速度认识自然界,才是人类全部社会活动的根本意义和目的。一方面,人类来自于自然界并最终要回归自然界;另一方面,自然界是人类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是人类幸福的寄与对象。

自然界创造了人类。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一对永恒的关系。一方面,人类必须劳动,从自然界物质中获取自身生存需要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人类必须面对和抵御自然界的各种地质灾难与天体灾难,比如地震、冰雹、洪水、陨石等等来自大自然运动的破坏力。事实上,人类社会存在的全部基础都源自于自然界。也就是说,自然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不可能想象离开自然界物质的社会存在。

人类最终需要把如何找到地球之外的适宜于人类居住的星球,并且找到离开地球的途径和方法。人类的始终不渝的任务,即是如何使得自身社会的一系列组织形态更加适合于探索和认知自然界,显然,人类社会的根本目的决非是获得权力和金钱,而是探索和认知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并且使得自然界物质服务于人类幸福这一唯一生活目的。

人类的社会活动的根本意义在于探索与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界物质,当然,人类对于自然界认知能力的提高是一种渐次的过程,在经历了全球化洗礼之后,人类的智慧的提高速度正在急剧加快。人类对于社会文明的认知和把握程度也正在发生实质性升华,可以预期,人类通过自身的劳动努力定会把社会文明推向一种崭新的高度。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人类生活的幸福程度也就越高。社会的文明与幸福成正比。

徐国进

2018年4月2日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