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的断想
2018-01-17 18:10:08
  • 0
  • 0
  • 0

在我的生命中,最先引发我诗情的是少年时代故乡天空的一片白云。哪是在我大约十三、四岁的年龄,一个夏天的中午,独自走在故乡贫瘠而不平的小路上,赤裸着上身,脚上也没有鞋子,只穿一个遮羞的小裤衩。阳光炽烈而明媚,突然,在我的眼前出现一片阴影,我想着阴影走去,并且抬头注视蓝天,一片白云映入我的视野,忽然间,我的心灵被这片白云的美丽深深地感染,少年的心灵闪现出无法言喻的美感。

故乡天空的那片白云,一直与我的生命相伴!

我没有故乡——我经常这样说。在全球化的时代,人们有关故乡的情怀已经发生实质性改变。乡愁已经离我们每个人都十分遥远,甚至于,传统的书信不再使用,“家书抵万金”的感觉早已不再。手机短信或者微信,抹去了人们对于故乡的许多传统意义上的情怀。

然而,童年与少年的时光是人生的最可宝贵的岁月。在我的心中,童年与少年时代对于故乡那个村庄的印象是——贫穷和不平。

匣子已经打开/鸟就飞了/飞向阴暗的火焰——顾城的感触,正好用来形容我的童年与少年时代。从年龄上要比顾城小几岁,正是顾城、舒婷、北岛等人的诗,开发并且丰富了我青春的心灵。

感谢我遇到的时代。1980年代是中国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时代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命运最剧烈的转型。而诗歌对于这样一个时代的讴歌与诅咒,我都能够自然而然的接受。

诗是人类语言中最简洁而美丽的部分。传达人性之美——这是我认为的诗的作用。

在中国语言的开端,突兀地矗立着《诗经》。《诗经》是中国文字的开端。标志着中国文字开端的主要作品便是《诗经》。

孔丘在编纂《诗》的过程中,认为《诗》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思无邪。《荷马史诗》的表达,其实与中国的《诗经》具有大致相同的属性。

在每个民族的文字的起点,都是以诗歌的形式进行表达的。可见,诗是人类语言形成初期最简易的表达方式。

诗是一种文学形态。诗的语言不属于科学知识。但是,人类永远需要诗。

表达美,或者,致力于把人间之美表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这应该是是的使命。

美——是一种没有固定标准、固定形态、固定模式的存在。然而,对于人类而言,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都统一在生命之中。人类是地球上唯一能够用语言描述自己感受到的外在事物和自身品性之美的生物。同时,以人类的角度看其它动物,时时也感觉到哪些动物的美,这是一种生物本性的互相契合,比如一只小猫、一条小狗,或者,一批马、虎、豹、狮子、、、等等。

人类的终极使命和永恒使命是面对自然界并且探索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人类来自于自然界并且归回自然界,人类是自然界的以部分。然而,自然界是无意识的物质存在,自然界不会感觉到人类生命的存在,哪种——“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情怀,只是诗人与青山的自我吟咏而已。

诗歌不会消亡,作为人类最直接、最简易的文学表达方式,诗歌必将伴随人类一直存在下去。诗歌从形式到语言都会随着人类社会一系列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诗能够让人生变的崇高,因为诗是能够催生人生情感改变或者升华的一个工具。

常常读读诗是非常有益的。就像一件衬衣,时时需要洗涤一样,每个人的心灵也需要常常用诗歌这盆清水进行一番洗涤,当然,对于每个人而言,洗涤的作用是不同的。因为在世俗的生活中,支配每个人言行的首先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真理的表达首先属于哲学与科学,然而,诗歌需要以自身的方式探索最接近于美的真理表达。

对诗的热爱,会使得每一个人的生命富于朝气。

近日,诗人食指对余秀华说了一段如下的话——“看过余秀华的一个视频,她理想的下午就是喝喝咖啡、看看书、聊聊天、打打炮,一个诗人,对人类的命运、对祖国的未来考虑都不考虑,想都不想;从农村出来的诗人,把农民生活的痛苦,以及对小康生活的向往,提都不提,统统忘得一干二净,这不可怕吗?评论界把她捧红是什么意思?评论界的严肃呢?我很担心。今天严肃地谈这个问题,是强调对历史负责。不对历史负责,就会被历史嘲弄,成为历史的笑”。对此,余秀华在朋友圈中回应——“食指先生说我不提‘农民生活的痛苦’……可是,我从来不觉得农民生活是痛苦的啊,真是一个高深的课题:人们向往田园生活,凭什么又鄙薄它?真正的痛苦是作为一个农民,眼睁睁看着乡村文明的流逝啊。再过几年,哪里还有原始的农村啊”。

毫无疑问,一切诗歌都是作者对时代生活的感知。诗人作诗没有必要带着一种恢弘的历史使命,诗人只要把自身对于社会与自我生活的美感阐发出来即可。诗人无须固定的思维程式,更无须去怀抱一种空洞和虚无的未来。人类的至高境界是佛陀的境界——当下。因为当下即是每个人生活的全部,当下不美好,便没有美好未来。

食指是与顾城和舒婷并列的诗人。单纯在食指与余秀华的争论中,我当然要选择站在余秀华一边,因为食指要求余秀华“关注祖国未来”,要我说,食指的这些话应该对着当今中国的政治家们说,而不是对余秀华——这个人——说。我仍然要明确的讲,我喜欢做为诗人的 食指和余秀华。希望两位诗人的争论能够升华。

我对于余秀华的了解,仅限于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一首。该首诗表达的那种淋漓尽致和汹涌蓬勃的激情让人刻骨铭心,这也是诗人顽强生命力的自然表露——露骨的浪漫或者浪漫的露骨。这是自上世纪80年代顾城、舒婷后,中国诗歌的又一种形式的表达。其中没有所谓的高贵与低下之分。我要说,诗法自然。

真实看到食指和余秀华的八卦新闻,才写出如上的文字。

徐国进

2018年1月17日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